理念系统
与其更好 不如不同 扬长避短 错位发展
第二节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形式

第二节  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形式

一、基于学校层面课程形式的分解

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内容,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我们说,都重要。内容的呈现离不开形式,形式由内容来支撑。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这样看来,谈及谁时,谁就重要。

至于学科课程、非学科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标准课程、短课程、长课程,知识传授类课程、活动实践类课程,都能用在校本化课程体系里三个课程分支体系中所有命名的有实质性内容的课程中,可见,上述类别的课程称谓,是从课程形式的角度命名的 ,而语文、数学、化学等课程,经典诵读、习惯养成、升旗仪式等课程,钢琴、足球、书法等课程,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命名的,二者不能混同,有着内容属性和形式属性的本质区别。

从课程形式角度称谓的课程,属课程形式,承担着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命名的课程在实施进程中具体模(板)块、具体单元、具体课、具体课节的不同形式、类型的呈现。

其实,一门以内容命名的课程,从课程形式、课程类型的细化上分解,一是应分出学科类课程和非学科类课程。二是应分出基础课型、拓展课型、探究课型。三是应分出显性课程形式、隐性课程形式。四是分出标准课程、长课程、短课程。五是分出知识传授类课程、活动实践类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形式的区分,并不是具体的从内容角度称谓的具体课程,而是为课程内容服务的课程形式,是教学实施时的课程外壳、模板而已,由于在这方面没有梳理清晰,造成术语、名称、概念的混淆和“打架”,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进程,这一点,必须要厘定清楚,这是我们在构建“新生态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时的鲜明主张。

二、基于学校层面课程形式的倾向性

倾向:事物发展的方向,偏于赞成、采纳的一种形式。课程形式的倾向性,是对课程形式发展方向的鲜明主张和有力执行。

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无论是在二次开整还是在积极构建时,都会遇到以什么样的一种课程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但是课程理念的彰显,更是操作阶段的必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在促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研发。

课程形式的倾向性,目前,少有人提及和研发,所以,在这方面,不成熟和没有体系。我们不成熟地浅见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研发:

第一方面,课程的属性。其一,课程是工具,用来“制造”产品,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课程形式。其二,课程是产品,用来“服务客户”,是事先研制好的成品,“供给”给学生,无论好恶,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是另一种课程形式。其三,课程是个过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生成教育的目标,使个体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潜质和志趣得到发展,这又是一种课程形式。

第二方面,特色目标决定课程形式。学校办学理念的独特性质,决定学校课程的独特性质,而学校独特课程势必由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便于操作、实施。例如:故事的课程形式、绘本的课程形式、游戏的课程形式等等,没有自己独特课程形式的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中对国家、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对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构建都是不太到位或没有自己主张的学校。

第三方面,因为新的技术和手段的嵌入,改变着课程已有的课程形式。例如:教学工具的“道具化”,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而且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使课程内容因道具的嵌入变化了课程形式的倾向性。又如:电教设备的不断加入,使师生的教学行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连带课程形式的倾向性也发生了变化。再如:数字化支撑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也大大改变了课程形式的倾向性。

课程形式的倾向性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样态,但因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使课程形式的倾向性在短时期内变化的过快,使我们有些应接不暇,感觉到有些招架不住,从而不知从何下手。

三、基于学校层面课程形式的变化

每门课程都有形式上的变化。

一是整体上的。每门课程都应该有基础形式(型)、拓展形式(型)、探究形式(型)三类的变化。基础形式(型),大都是从梳理知识,所悟智力,训练技能为主。拓展形式(型),大都是用所学知识,所悟智力,所获技能去模拟解决问题而生成能力。探究形式(型),大都是尝试在模拟或真实的场景下综合解决问题或生成探究报告,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无论哪门课程,都应该有这种形式的变化,当然,越到后来越趋于课程的整合、融通地去解决问题,但是,阶段性渐进、发展还是由每门课程为主线递进。

二是因课程活动平台的变化,课程形式而发生变化。无论哪门课的哪一阶段,即基础形式(型)、拓展形式(型)、探究形式(型),往往因设置、利用的平台的不同,课程形式(型)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传统学科教室里的知识梳理、输入知识和设置的“擂台赛”课程活动平台的知识梳理、输入知识,同样的课程内容,其课程形式是截然不同的。

三是空间环境的变化,也可以促使课程形式(型)发生变化。例如: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社区空间,同一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形式(型)进行教学,学校里不同的空间,如传统的学科教室、创客空间、课程化校园空间等不同空间,也可以使同一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形式(型)进行教学。

课程形式(型)对课程内容的优化承载,即最优化的课程形式(型),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贡献,是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16楼1606室
CopyRight©2021-2022 洛阳智慧教育研究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512号 豫ICP备20210283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