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系统
与其更好 不如不同 扬长避短 错位发展
第三节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内容

第三节  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内容

一、基于学校层面课程内容的功能

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课程内容的功能,当然就是课程编撰的内容所要发挥的作用。

基于学校层面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从静态的理论上分析的话,课程内容有三种功能。其一,针对全体学生智力因素按课程标准达标的课程内容。也就是在智力因素方面的最低要求,是底线。第二,针对全体学生非智力因素按课程标准达标的课程内容。也就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最低要求,是底线。第三,针对个体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按课程标准达标后,能使个体学生潜质无限生成、生长的课程内容,是让个体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上不封顶”的课程。

一所学校有对全体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要“保底”的课程,有对不同个体的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上不封顶”生成、生长的课程,只有这样安排一所学校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才算是课程内容的功能齐全。

这是静态的理论上的分析,动态的实际操作中是“混搭”的,但是,无论再怎么“混搭”,在课程设计、编撰阶段,是要考虑到这些的。

二、基于学校层面课程内容的开发

课程内容的元点是课程标准。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课程内容。领会、吃透课程标准后,才能编撰翔实的课程内容一一教学材料(教材)。当下,动不动自己和自己所在团队就要编撰课程内容,我们认为不妥、不当。我们认为,最有权威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上专门机构,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士编撰的教学材料一一教材。这些教材多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呈现。

对学校而言,虽然这类教材是静态的,但它是许多专业人士研究、开发的,是经过“风险”评估和实验验证的课程内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学校层面的二次开发和整合,再删减和添加相关的课程内容,应该是较为牢靠、优化的一种策略、方案。

而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第三级课程的学校(校本)课程内容,至少有两方面的课程功能导向我们去编撰。一方面是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每所具体学校所需的不足、空白部分,导向我们去编撰。另一方面是粘连、融通各类课程在学校实施中的有效落地,是各门课程的粘合剂,是校本化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导向我们去编撰。

我们不主张完全抛开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专门机构编撰的课程内容一一教材,我们主张对这些教材进行有目的的二次开发和整理合并,可以删减内容,可以增加内容。我们还主张研发、编制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去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和空白,去粘连各类课程成为校体化课程体系这一整体,服务于课程的实施。课程内容的开发,不是件小事,不可随意,应审慎处之。

三、基于学校层面课程内容的整合

整合,在主旨、目标驱动下,整理、合并相关联的事物和内容。

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在设定教学目标以后,整理、合并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目前,课程内容的整合,少有分类的标准,导致整合的无序、混乱。我们能不能从以下角度或其它角度尝试课程内容的整合,逐步确立标准。

角度一,基于项目的整合。“STEM”教学,就是典型的项目整合。

角度二,基于主题的整合。“六一”儿童节主题,量子通讯卫星主题,海绵城市建设主题等等。

角度三,基于问题的整合。师生“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的教学过程就是相关整合的过程。

还有,在主旨、目的驱动下,所学课程知识的整合,所用各类方法的整合,所需人文精神的整合。另外,在主旨、目的驱动下,以终为始的起点阶段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整合,终结形成阶段的总结彰显性整合等等。

课程整合,现在是个“时髦”的热词,但为整合而整合,实不可取,包括课程内容的整合。其实,整合目的的指向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指标、中小学学生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元目标体系,最终指向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源在此、根在此,接下来才是逐渐、逐步的分层、分解、整理、合并课程内容。

如果课程内容的整合不成体系,甚至没有体系,会如何?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16楼1606室
CopyRight©2021-2022 洛阳智慧教育研究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512号 豫ICP备20210283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