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系统
与其更好 不如不同 扬长避短 错位发展
第一节平台与技术

第一节  平台与技术

一、关于“数字化”支撑教学的现状

从信息化时代学校(我们暂称为新生态教育)的角度研究中小学“数字化”支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要深度研究“互联网+教育”,或“教育+互联网”。加什么?怎样加?谁来加?教育界业内人士懵懂茫然、退怯不愿沾“互联网+教育”的多,而教育界业外人士指手划脚、夸夸其谈“互联网+教育”的多。

互联网,通俗地讲是互联互通,“互联网+教育”,或“教育+互联网”,应该加的是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创联网,可目前还没能真正把这“四网”在教育、教学中明确定位,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如果这一局面成熟了、做好了、应用了、加好了,我们就应该全面启动“混合式”教学,也就是线上线下同步实施的教学。如果线上线下同步实施的混合式教学真正做起来了,就可以创办“互联网学校”了。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学校呢?在我国恐怕还没有约定俗成、达成共识的慨念、定义,都还在探讨、实践中。

20纪后半叶,世界工业革命中3.0版的电子工业革命,中国抓住了机遇,追了上来。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揉进“电子”产品,依靠“数字化”支撑教学,却远这落后于其它行业。这并不是投入的问题。而是认识和观念的问题。例如,中小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大规模的投入,但结果不令人满意,投入大、产出小,效益差、性价比低,使用在教学中的负效、零效、低效,令人堪忧。尤其是因“三通两平台”而导致的教学中的无序,与传统教学之间难以理顺,无标准可参照,缺乏典型案例的引领,推广不到位等问题,都是发展的“瓶颈”。

目前的状况是,教学骨干教师不会“三通两平台”操作技术和不十分了解“三通两平台”性能,而掌握技术和懂得的,又不十分了解教学,没在教学第一线。不知是体制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总是形成不了合力。唯有教育这个行业,比较“顽固”,就象“老中医”一样,从几百年前走出来的教书先生,除了教材的知识性内容需更新,其它在不变的情况下,仍能去“望、闻、问、切”,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这一现象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是倒退。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新生态教育,应该得到“数字化”支撑,呈现智能化体系下的教育新样态。但现实情况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滞后于其它行业。好在国家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措施,正在推动校企合作、融通,跨界联合攻关。在摸索中前进,在深化中创新,特别是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已进入4.0版的智造工业革命,智能化体系有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刻不容缓,不然。中小学教学仍然按照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去进行,就跟不上已进入的信息化时代,必将落后,必将遭淘汰。

二、关于“三通两平台”

“三通两平台”建设,应该是教育智能化硬件的集合。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如果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能够基本实现“三通”,会让世界震惊,而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两亿多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的软硬件工程,其浩大之举可想而知。教育部提出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的建设。它的重要性有三点,其一,信息化时代学校的基本构架,是个象征的变化,也是个实质的变化。其二,国家愿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其三,无可限量地增加了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使一切好象都能变成“可能”。

教学资源班班通的实质内容是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努力建好三个课堂:

1、专题课堂,主要针对特殊需要的课堂,集中力量做好一批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2、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名校网络课堂,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修网络课程服务。教学资源班班通的重要性有三点:第一点,优化继续存在的工业化时代传统学校的教学;第二点,渐次拓展、创新信息化时代新生态教育的教学;第三点,使学习者个体成长的个性化“私人”定制的教学服务成为可能。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实质内容是,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实名网上学习空间,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让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的原则,先行先试,有序推动。它的重要性有三点,其一,切入点是教师个体、发达地区,符合客观规律。其二,变工业化时代的学校为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个体到群体,由部分到整体。其三,先由原有框架内的变革再到新框架的构建,但都是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切入的。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实质内容是一个云服务体系。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软硬件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学校信息化成本和建设难度,推动资源建设和使用良性互动,提高应用水平。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遇到了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极大的不匹配和不对称。这么大的一个资源比对个体教师或某个群体教师,个体教师和群体教师都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没有一个组织或权威告诉他们在什么原则下,什么主张下,什么体系下,该怎样去使用,并能达到什么效果,且如何去评价、考核。

第二,课程资源不是课程产品,由资源到产品还要有一个制作过程,而系统的制作,不是个体教师和某一群体教师所能为之的。就象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一样,都存在一个哪个层面负责?谁来牵头?还有一个资源变产品的“方向”问题,制作流程,如何使用等问题。

第三,深度使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教育资源是一个教材领域系统变革的问题,这个系统牵涉到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内容如何整合?课程形式怎样去适应?教学的方略、方法、方式如何去创新,并能嵌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教学的过程该怎样重新排列组合?这样的问题太多,又顾及升学质量的应试分数,大家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热情并不高,看的多,用的少,辅助于教学的多,主打于教学的少。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实质是为教育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思是“两级建设五级使用”,通过应用系统收集和汇总数据。“两级建设”,就是建立中央和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五级应用”就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中央、省、地(市)、县(区)、学校五级应用,部暑在中央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各省通过省级数据中心为所属地(市)、县(区)、学校提供应用服务。通过统一开发的应用系统形成动态、准确的数据,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服务,为地方应用提供服务。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初衷,本意很好,从理念上来说,是世界一流。但现实中用得不是很好,有些地方建好了,但没有使用。放着先进的智能化系统,还在“刀耕火种”地管理着学校,仍然按照浓厚的传统的主观意志的“作派”管理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虽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虽然高投入配置了“三通两平台”,学校层面的管理,在大部分学校确实还很落后。要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解决三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变大数据时代的“难民”、“移民”为“原居民”。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设备,特别是终端设备,中小学生可从说是“原居民”,天生就会。信息化终端就是他们的“器官”,网络就是他们的“空气”,他们自然就生存于此。而年轻教师和部分有“热情”的中年教师,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的“移民”,通过学习,逐渐就适应了,也能在信息化时代“应用自如”。而上了些“年岁”的校长们,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的“难民”,如果不下一番大气力,是很难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智能化教育教学之中,他们就象国外“唐人街”上的老华侨,只能用汉语生活在“唐人街”。有些校长就处在这一尴尬境况之中,怎么办?没有退路,必须是变“难民”为“原居民”,并且是“原居民”中的领跑者,至少是组织者。

第二,根据现有“三通两平台”的功能,研发、编制使用手册和培训教材,“强制”性对管理层进行培训,培训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精准”培训,让每一位管理者对“三通两平台”都了如指掌,应用自如。

第三,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对学校管理者使用“三通两平台”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评定,就象对“两基验收”那样去进行。不然,“三通两平台”这么大的投入,性价比低,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是令人遗憾的。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领会杜占元副部长对“三通”的剖析,应用好“两平台”为“三通”服务,特别是对“人人通”的服务。那么信息化时代的新生态教育的教学究竞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生态呢?

三、关于“互联网”学校

目前,大家对“互联网+”的描绘,版本不少,憧憬很多。“互联网”学校就是马上到来的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就是能容纳一切的“学习中心”?但就当前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变、过渡阶段来说,对“互联网”学校的概念解析,还是要从“互联网+”和“学校”两个概念的了解、定位开始,然后,二者结合,产生“互联网学校”的概念。

学校的概念,大家都了解,不用再阐释,而对“互联网+”的概念,有必要加以阐释。

大家通俗理解的“互联网+”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把相关的事物互联互通的意思,是互联互通加某一行业的行动。通过上段话的剖析,“互联网+”其实没那么简单、浅显。它首先有数字化支撑下的互联互通,大有网联“天下”,无所不及之能势。其次,要把各种各样创意空间,通过互联互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所从事的行业相融通、整合,也就是鼓励所从事的行业,通过便捷的互联网,进行创新和拓展。如果离开了互联网,各种各样创意空间很难和某一行业相融通、整合。第三,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从事信息化时代您所从事的行业行为,而不仅仅是线上线下物理形态网联那么简单。虽然物理形态下的线上线下的网联已经改变了您的行业行为,但是,用一种新的思维,创新的“互联网+”的思维从事自己的行业行为,更是一种质的飞跃。

那么,用“互联网+”思维下的学校,无论是有形的线上线下相融通的物理形态的学校,还是“互联网+”思维下的虚拟形态的学校,都应该是重新定义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概念和功能。物理形态的学校,也已经不再简单指向学校教育的场所,而是“学校教育的场所”加“家庭教育的场所”加“社区教育的场所”的相加之总和,都是教育的场所,应该是个三者相加的教育生态圈的建构。工业化时代人为割裂或技术条件不成熟阻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现象,在信息化时代是不允许的,而因为有了“互联网+”,使其三个教育的物理场所相连、融通、整合为一体,成为可能。在数字化支撑下,三者合三为一,在不同的空间构建一所教育生态圈的物理形态下多空间整合的学校。“互联网+”思维下的虚拟的学校呢?线上网联多个碎片化时空为学校教育所用,打破线性时空隧道,任意在各个知识内容节点中穿行游走已成为可能,多把尺子衡量个体学习者成长的手段和环境空间得以创立,相关课程的先修、后修随个体学习者成长变化的弹性模式和流程得以实现,“私人订制”学习内容更加人性化,“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学校建构提供了工业化时代学校不可想象和办不到的空间和可能,这些才是无限放大“互联网”学校的真正意义。

“互联网”学校=新生态教育=学习中心,无论名称如何,大家都在论证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新样态,都在预言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消失。但是,无论怎样议论、构思、建构、行动,现有学校不可能突然间完全消失,崭新的信息化时代的学校也不可能突然间完美出现。它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与交接,应该以“软着陆”的形态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华丽”转身。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积极心态摒弃、革除工业化时代学校陈旧、落伍的事物,增添、创新信息化时代学校应该具有的内涵,完成渐退、渐进,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完成“凤凰涅槃”的过程。

鉴于此,目前以工业化时代为底色的“互联网”学校,最重要的是线上线下相融通的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技术支撑“三通两平台”的实现。通过调研,我们的建议是:线上主导,线下主体;线上容量,线下质量;线上探讨,线下探索;线上模拟,线下真实;线上测评,线下数据;线上管理,线下成长。

1、线上主导,线下主体。主导,主要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主体,事物的主要方面。其要义是,线上起着领航之作用。从前没有“线上”时,事物主导内容的载体纸质的多,不好“存放”,不好检索,提供不了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检索的便利,教学过程中每一步、每一环节主导的内容又多,因不能及时跟进,致使主导的作用大大减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而线上主导,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检索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容,并且可以查出不同的内容版本和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还可以“私人”定制。这种“索引”的变易性,对教学进程起到很大的主导作用,如果使用得当,主导的性价比可以发挥到极致。

与线上主导相对应的是线下主体,就是说,教学的主阵地在线下学习、生活的真实应用中,无论是线上的主导,还是利用线上资源进行的虚拟教学,其目的是解决线下真实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在数字化虚拟的“生活”、学习的空间逐渐扩容“侵占”每个人线下时空的今天,甚至数字化虚拟“生活”、学习的空间已经变成某些人“真实”的生活,如何“争夺”并保持线下的主体活动,特别是体验感悟式教学、探究参与式教学,还要占“控股”的地位,因为线上的“一切”还是为了解决线下的“一切”。虽然是由线上来支撑,但主体意识是在线下的生活中,线上是工具和手段,是为了优化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线上的虚拟社会绝对不能对等线下的真实社会,对“互联网”学校的教学来说,线上的一切只是个工具,只是个手段,这一点一定要弄明白。

2、线上容量,线下质量。容量,容积的大小。质量,产品和工作的优劣程度。其要义是,信息化时代,任何事物的容量,只要在线上承载,容积之大就不可想象,极端地说,您想让它有多大的容积,它就有多大的容积,其定义应该是线上的容量是无限量的。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是件难得的好事,教学中想要啥,线上就有啥,况且是想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线上的这种容量该怎样用?会用吗?用了吗?用好了吗?是不是因为是巨大容量就能极大促进教学?

线上的容量只有经过线下的质量,才能转化成为一个个群体的动能和一个个个体的能力。线下质量,追求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操作性,因此,去改变这个世界,哪怕是人操作数字化设备,利用数字化去改变这个世界,它也是线下质量的范畴。这一点我们时刻要明白,线上的容量如果没有转化为人们个体的动能和操作技能,它永远是教学中知识范畴的储存容量,不可能成为教学中人们习得的能量一一能力。

通过线上教学知识海量般的容量去启迪每个人的智力,并将这种心智转变成付诸实践的能力,以此去改变客观世界,这时的线上容量才有真实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的实现,一定是在线下实际教学训练过程中才生成的人的能力。需要再重申一遍,对线上操作的学习也属于线下质量的学习训练范畴,是在线下真实生活中,通过训练,习得一种工县罢了。

线上容量,线下质量,您厘清了吗?

3、线上探讨,线下探索。探讨,即研究讨论。探索,即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其要义是把受时间、空间、物理条件限制的探讨,搬到线上进行,这样一来,研究讨论的广域度会如何?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对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是视频的,可以是音频的,不但可以隔空在一个时间内“喊话”,还可以在不同时空的留言中“喊话”。空间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您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让大家整合在一个空间,这种线上线下的探讨利用好了,我们的教学会发生什么样的一种变化,仅就探讨这一范畴而言。

我们说线上探讨并不是要抛弃原来的线下探讨,而是扩大了线下探讨的时间、空间,使探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探讨的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探索吗?而人类的探索最终还是在线下的客观世界之中。例如:在线上模拟核武器的爆炸,模拟探月卫星的升空、着陆,模拟某种工程的实施等等,这些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一步一步地建构起来,并且能够良好地运转才行。这就应该是信息化时代探讨与探索的区别和意义。那么,我们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线上的探讨既使再优化、再丰富,也替代不了线下的探索。线上的探讨是相助于线下探索的,我们最终的学习落脚点,还是在线下探索之中。

4、线上模拟,线下真实。模拟,即模仿,即照某种现成样子去学。真实,即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其要义是,线上的学习是极其便利的,可以说是处在信息设备的终端,鼠标、键盘一动,便可以呼风唤雨,说来啥就来啥,这对教学中的模拟(仿)习得,对在线上虚拟中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极为容易。这样的线上模拟(仿),给教学带来极大便利,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参照学习不可能获取的教学佳境。但是,线上的这种教学便利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或没有达到终结性形成的终点,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那是在没有线上时期的箴言,而进入信息化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期,我们可以说,“网上得来终觉浅”,还要在线下真实生活中去验证。在极其便利的线上习得的东西,一定要用在线下现实的生活中。

线上模拟,线下真实不等同于线下探讨,线下探索,它们是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有着不同的功能与内涵,应该认真加以区别,并且认真使用好这两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线上的模拟(仿)现在是来得那么快,那么从容,那么便捷。线下的真实,要求我们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导引学生务实于动手,聪灵于动脑,重在走入社会,知晓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

5、 线上测评,线下数据。测评,即测验评价。数据,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其要义是,线上测评的及时性、大容量和跟踪性强,不是单独线下测评能赶得上的。线上的大数据、云计算、永久储存、随时随地调取,给测评带来极大方便。大数据可以提供无数的参数,调动多方数据来诊断。云计算带来的是多维的测评结果,可以多点进行随机随意测评,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空间,测评出来的结果,可以永久地随意保存,并随时调用,随时按主观意愿编制出条码和意向,为教学服务。这是原先线下纯“手工”纸质测评不可能做到的一种支持教学的手段。但是,线上测评是否客观,关键是靠线下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准确度,而这种服务于线上测评的采集,不单单是几组“阿拉伯”数据那么简单,而且还可以有定点、定时对客体的客观性描述,特别是对客体进行的行为描述和心理测评,通过精心研发的编程处理,给出的测评结果和教学方案对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方案,就象把多名老中医的“望、闻、问、切”转换成数据代码,通过机算机“望、闻、问、切”的处理,就能得出多名“老中医”“望、闻、问、切”的结果,这是线上测评发展的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线上测评要设计出多样性、随机性,而重要的是线上测评的客观性完全取决于线下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线下数据不仅仅只提供几组“阿拉伯”数据,而是提供对客体进行的客观性行为和心理状况的描述,是通过计算机将“老中医式诊脉”进行转换,变化成线上测评诊断的结果和“治疗”方案,这一突破性的“尝试”如果能够实现,对教育、教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和变革。

6、 线上管理,线下成长。

管理,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除此之外,线上管理还有保管和料理,照管与约束的有效功能。成长,生长而成熟。只生长不成熟不行,成熟了,止步不生长了,也不行。人生成长,只能在现实社会中去经历,去体验。其要义是,以前的线下管理,受时空限制,管理的空间场域有限,管理的保管、料理和照管、约束也有限,而现在变成线上管理,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您,况且是动态的、碎片化的、随时随地都在更新变化着的。智能化的线上管理有提示功能、支持功能、互动功能、测评功能等,而无所不能的网状联通,确确实实达到了在每一个时空断面“知晓自己在干什么,知晓他人在干什么,通晓全局在干什么”,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的事物随时随地切换互动,随时随地可以“会诊”,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及时加以解决,能做到“零库存”。不像没有智能化线上管理时期的线下管理,除了人是动态的,其它都是静态的。

强有力的线上管理必将有力支撑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学习和生活的成长。学生成长不能沉浸在线上虚拟世界之中,必须回归到线下真实世界之中。教育部力推的研学旅行,就是这方面的导向和强有力的措施。在线上管理,线上成长方面,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分寸”,线上内容是用来干什么的?线上内容是用来让一个人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独立生存的人。就象现代化的农村种植一样,土壤测量、滴灌给水、分析供肥等等,在现代化智能系统参与下,农作物恰如其分地处在最佳生长状态,而学生的线下成长和线上智能化管理就是这么一种关系。线上的功能都是服务学生成长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目标,有些学生痴迷于电子网络产品,电子网络产品成为某些人的电子鸦片,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们始终要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发挥智能化线上管理系统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既然要实施从工业化时代的学校向信息化时代的学校转型,就要在各方面有所准备和行动。而转型过渡期学校的教学抓手,就是混合式教学,就要有智能化教学方略体系的设计。刚开始,是智能化、混合式教学渐进,传统的教学渐退,变化是“温柔”的,“中庸”的,渐进渐退的时间进程取决于人的因素,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因素,因为“课改”是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就是失败了也比不课改好,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应该稳妥,但一定是稳中求进,一定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姿态和倾向性。在时间进程中,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传统的教学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智能化、混合式教学百分之百地完美呈现在信息化时代的新生态教育(或学习中心)。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前提条件是在一个主渠道中同步实施,不是并行着的各行其事,谁离了谁还都是完整的,不是两个体系,而是触通、整合、嵌入在一块的,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到上述线上线下相对应的六个教学环节的协同,考虑到它们有效的分工和有机的融通。

我们应该把一定的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倾注在线上线下同步走的这六个环节,甚至还有更多亟待开发的环节,只有把这些工作做丰富了,做扎实了,以智能化、混合式教学为特征的“互联网”学校,也就是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才能取代工业化时代的学校,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才能有模有样地站起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16楼1606室
CopyRight©2021-2022 洛阳智慧教育研究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512号 豫ICP备20210283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