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系统
与其更好 不如不同 扬长避短 错位发展
第一节关于教育技能素养

第九章 第一节  关于教学技能素养

个体人的文化,彰显在个体人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之中,反过来说,言行举止,服饰装扮是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本质的体现。不然,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那儿,一动不动,不言不语,没穿衣服,没有化妆,没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您能看出这个人的文化吗?这就是每一位个体人的文化的显著特点。进一步说,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扮都是由这个人的技能素养决定的。您会说,不对,是由这个人的思想决定的。对,是由思想决定的,但思想是靠什么表现出来的?表现不出来,没有作用于客观的,是思想吗?一个人的思想是靠人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扮表现出来的,而言谈举止、服饰装扮是要靠技能素养来实现的,或者说体现着技能素养,体现着所思所想。人的行为能离开技能吗?无论哪个方面。人的处世能离开素养(涵养)吗?无论哪个方面。其实,抓住了技能素养就抓住了一切,建议大家对技能素养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研发和实施。

一、关于技能

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剖析这一定义,“能力”是核心词,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符合素质教育。“专门技术”,太好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都需要专门技术,那么,我们就要按不同的方向对“专门技术”进行分类厘定,要定量定性,要加以培植。“掌握和应用”,是对“专门技术的能力”达标的质量要求。我们实施“以终为始”的教学,要把“目标=目的”落实到“掌握和应用”层面上,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结构设计和下一步教学方法的内容和形式的结构设计也以此进行。

    技能是由“技术→技法→技能←技艺←技巧”递进而生成。
  技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验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技法,技巧和方法。
  技巧,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技艺,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
  只要彻底弄明白这些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关系,并且逐一去落实,教学才能有所收获,这也算是教育实施的具体化吧!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技能产生的,没有技能支撑着我们的活动,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我们的一切都免谈,您回忆一下,您的哪些言谈举止、装饰打扮离得开技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彻底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生活中,即人类活动中的一切问题都好解决,都能够解决。
  技术,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以个体的消亡而消亡,是人类共有的财产。但技术是靠人类的每一位个体人来实现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技术知识(概念)表述的详尽、具体、易懂,很是重要。因为,技术是要让人掌握的,不让人对技术了解的明明白白,是不可能让人掌握的。学习技术的第一步是认知、理解所要学习的技术。技术还有一点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技术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覆盖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小学的学习领域,教师过度重视、倾斜教授学科知识、启迪应试智慧、生成应试能力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的研发,但如何把学习技能系统全面地教给学生的问题却关注、实施的很少,并且还不系统。而山东省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升勇团队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有系统专门的学法课程施授给学生,是专门安排时空,有详细系统内容的。当然,他们如果再有系统、专门的教法课程体系,施授给教师,如果还有系统、专门的家教课程体系,施授给家长,李升勇团队的学校会更好。
  技法,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的操作程序,是对技巧和方法的客观描述。技巧,巧在哪里,如何让其巧,怎样在最短时间内让其巧。方法,要用精要、简约的说明文字去说明方法和对方法的互动式的培训,让其了解方法、掌握方法和应用方法。比如:我们有解题之类的方法,却少有系列的对掌握解题方法培训的方法,既对方法掌握、习得的系统训练教程。以此类推,缺少培养“技巧、方法”的有效技能,缺乏这方面的“觉醒”,当然,也就少有这方面的系统研发和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系列的方法培训的方法实施流程和环节,内容和人、财、物的安排,还是比较欠缺的。
  技术是掌握的目标,技法是掌握技术(或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方法,而技能就是掌握技术的目的,完成从目标到目的,从人类的技术到人的个体的技能的转换,这中间离不开技法指导下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要引起重视和加大“投入”。
  个体掌握技术,形成技能,而技能的达成度、技能的是否优异,往往用技巧、技艺来描述。解决问题的技能窍门,同样是掌握了一门技术,形成技能。有没有在单位时空内优质完成,就要看有没有窍门了,窍门就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往往表现在开动脑筋找窍门和解决问题靠技巧上。而技艺更多的是技能的炉火纯青和用创意的技能去解决问题。
  技巧和技艺是对技能高低、优劣的具体评判,技能是靠技巧、技能来衡量的。又回到前面写过的一句话,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技能产生的,包括教学技能。为什么婆婆妈妈反复唠叨,因为这一块常常不被重视,其实,这才是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重点之一。深度课改一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新生态,也应由此切入。

二、关于素养
  素养,平日的修养。平日,就是平常间的,恒常性的。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这句话很有意思,修养是态度,而不是行为,态度是由行为呈现的,没有态度就没有行为,没有行为就体现不出态度。冷冰冰、麻木不仁也是一种态度,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但我们要追求、获得什么样的一种态度。看来,素养是渗透在行为中,而行为是由技术来支撑的。
  如果说技能倾斜于科学方面的技术、技巧的操作层面,那么,素养就倾斜于人文方面的态度、情感的认知层面。我们常说,机器人冷冰冰的只有技术而没有感情,是在说机器人没有素养,同等技术条件下的机器人和个体人的区别恐怕就在于此?其实,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的高端发展,机器人也会有素善、有修养、有感情。只要我们能给机器人输入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信息编码,机器人也就会有“素养”方面的天赋。以前,我们只给了机器人技术、技巧、操作层面的高级编程语言,如果我们也给机器人素养方面情感、态度、认知方面的高级编程语言,机器人就会和人一样,不但有技术、也会有感情,这是制造机器人的人的失误,而不是机器人的过错。同理,如果我们只注重个体人的技术的培训,而忽略了对个体人素养的培植,我们培训出来的个休人,不就是真人版的冷冰冰的“机器人”了吗?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明了的问题,可我们没有悉心关注到。就是说,我们在传授给个体人技术层面的内容外,同时还要传授与之相匹配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层面的内容,使其在掌握、应用某一技术时,素养、修养都生成、生长起来。我们曾说我们的某某高校在培养精准的利己主义者,这不是专业、技能层面出问题了,而是素养、修养方面出问题了。
   人的素养嵌入人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之中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技能的掌握不仅是为自己的安身立命,更是为社会服务的,要充分认知这一技术的社会价值,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掌握的技能心存敬畏之心。第二层次,在技能掌握的操作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以其学习的技能为抓手,修炼自己的品行、操守,具备这一技能应用时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做冷冰冰的“机器人”。第三层次,用一种超脱某一技能和自己掌握的所有技能的“大爱”,对待每一项技能。把技能从“术”的层面,提高到“道”的层面。不要再有对掌握技能之人称为“雕虫小技”之偏见,而视其为“大国工匠”之地位,但要嵌入高尚的素养。

  教师们这样对待过技能中蕴含的素养吗?一个人的素养决不是挂在口头上,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呈现在言行举止、服饰装扮的技能之中。我们这样对待、培养过素养吗?可以说,离开人的具体的表现,素养是不存在的。如果素养是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之中,我们又论及到人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离不开技能,由此得出,技能是素养的有效载体,素养是技能高品位的标志,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定位素养呢?

三、关于技能素养
  这里所说的技能素养,不是只指技(术)能(力)结构中的素质修养,还包括个体对能技的态度、意义,还包括个体使用其技(术)能(力)作用于客观后对其结果的价值取向和使用技能的责任感等。有技(术)能(力),又有(人文)素养,才叫我们定义的技能素养。有技(术)能(力),无(人文)素养,或者(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不匹配,该怎样诠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要么“技高涵养低”,要么“技低涵养高”,这些都很影响、耽误人潜能的发挥。有(高)技(术)能(力)无(低)(人文)素养的大有人在,无(低)技(术)能(力)有(高)(人文)素养的大有人在,唯独又有(高)技(术)能(力)又有(高)(人文)素养的人显得偏少,甚至是少之又少,这是社会的缺憾,也是教育的遗憾,需反省。上述“公式”化的文字说明,不知说明白没有。其实,这里说的技能与素养就是个“才”与“德”兼备、“艺”与“德”双馨的问题,就是常说的“又专又红”,也就是术与道的问题,就是做人要先入道,再求术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些人,“才”很精,但“道”不怎么样,这是很怕人、很令人担忧的一件事。
   教师们为什么在教育培养学生时,要把术和道分开去实施呢?不用“狡辩”,无需高谈阔论,大多数的事实现状就如此。其实,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就告诉了我们“术”和“道”应该融通、整合在一块去培养,但现实教学中这样的策略、方案有没有?没有,既使有的话,也太少了。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培养时就将二者合一、视为一体。看来,这不是理论方面的问题,理论层面早已阐明清晰,毋庸置疑,而是操作方面有没有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形式的结构设计问题。于是,就有了我们在这里论述的技能素养的概念。技能偏向于科技方面,更多地强调“术”,素养偏向于人文方面,更多地强调“道”,术道统一,二者融合,就是科技人文,比如:钱学森、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都应是技能素养的大家。一件事同时体现出科技人文的达成度,就是技能素养,它不同于技(术)能(力)内部结构的素养,也不同于不涵盖技能成分的,脱离于技能的人文素养。技能素养主张的是技(术)能(力)水平很高和(人文)素养涵养很高的指向。技(术)能(力)外显作用于客观,(人文)素养内敛作用于主观。成人成才是先成人后成才?还是先成才后成人?我们的答题是,二者都不应该是首先,首先的是既成人又成才的并行统整的“技能素养”式教育策略,千万不要把科技、人文,即技能、素养分离开去谈科学技能和人文素养。
   针对到中小学生,不外乎学习技能素养的培植。学生以学习生活为主吗!当然就是学习技能素养的培植了。学习技能素养的培植是学习方面的、礼仪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当然,还有许多种分法和叫法,但有一条原则是必须的,那就是能自圆其说,能用特色目标的完成指向元目标的达成。还是由“知、情、意、行”四位一体中的“知、情、意”后掌握了技术,不但生成了技(术)能(力),而且还生成了技能素养,能够很好地去“行动”。
  一切从“知”开始,通过科学的“训练”,一切又落实在“行”的技能素养层面,注意,是技能匹配素养的并行、齐步、相得益彰的层面。

   技能素养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显露在海平面以上,而海平面以下的基石厚重而巨大,我们常称其为“底蕴”。技能素养彰显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其实就是核心素养的真实呈现。因为,核心素养这一抽象的元目标体系是靠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体现出来的。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服饰装扮是依靠、指望技能素养来支撑的。如果我们将技能素养所表现出的行为提高到这一高度来看待,通过课程与教学中设定的特色目标系列在技能素养培训方面加以完成,也就完成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我们一定要记住,元目标总是依附于特色目标才得已实现的。技能素养追求的是德才兼备,就是说,德才兼备靠系列的技能素养来落地。
  教学技能素养,指教师施教时、学生学习时操作层面的技术能力和人文修养。它有别于教师的职业、师德师风等方面的高位层面阐释的素养概念,有别于《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所说的三大板块、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教学技能素养只是为了完成《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应具备的施教技能素养,学生应县备的学习技能素养,也称为施教、学习的能力素养。
  教学技能素养,在广义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大道至简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实属不应该。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胜任施教和学习的能力都是有门槛的,可我们许多教师和学生迈不过这个门槛,又能怎样去施教和学习呢?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开展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都是大致、大体上知道应该这样做,但缺少精准、精细、精致的操作层面的技能素养,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要想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方面的优质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技能素养比学到点什么知识还重要,学习技能素养高了,有什么东西不能学到手,世间的什么东西不能去应对。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到中小学的教学领域是极为必要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就是更新人的观念、理念,就是“洗脑”。“洗脑”后干什么?用(自己)个体人的技能素养体现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如何体现,用技能素养去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社会。
  技能素养的核心技能素养是什么?教师的实施技能素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素养从哪几方面切入,其内涵、外延如何?厘定后怎样让师生掌握并固化?这些也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拓展出一个新的空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16楼1606室
CopyRight©2021-2022 洛阳智慧教育研究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512号 豫ICP备2021028344号-1